壽縣:跟着教科書品味千年古城-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3 09/07 16:52:39
來源:新華網

壽縣:跟着教科書品味千年古城

字體:

  作為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3個城市之一,壽縣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有着豐富的歷史景觀。當教科書邂逅壽縣古城,穿越時光的千年之美,述説着古城的滄桑歷史與美麗傳奇,將會是一場怎樣的時空對話,讓我們一起見證!

  楚國金幣——我國最早原始黃金鑄幣

  翻開2022年7月安徽省第5次印刷的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1面的插圖中,“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貨幣”共列舉了8種主要貨幣,其中楚國貨幣佔了兩種,但最搶眼的當屬楚金幣。

  位於壽縣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珍藏着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博物館中,一塊塊金燦燦的楚金幣壘成了金字塔造型,耀眼奪目,吸引游客駐足觀看。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游客欣賞楚金幣。

  “人家拿銅錢做交易的時候,咱們用黃金做買賣,這足以説明當時楚國的富有。”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副館長常遠霞介紹,楚金幣又分為“郢爰”“盧金”“陳爰”“專爰金”等,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並寫入中國貨幣發展史。

  “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上世紀50年代至今,壽春城遺址及周邊地區陸續發現大批楚國黃金鈑窖藏,數量為全國之最。如今,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館藏總計195件、近20千克,品種豐富,影響深遠。  

  金光閃閃的楚金幣。

  在講解員的娓娓道來中,千年前的古金幣讓游客大開眼界。“盧金”和“陳爰”金鈑樣本含金量分別為85.89%和88.62%,“郢爰”金鈑樣本含金量均在92.59至96.19%之間。其中,“郢爰”金鈑含金量高於其他金鈑,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也由此被稱為“含金量”最高的博物館。

  宋代城墻——建築界的“抗洪英雄”

  “古城建於北宋熙寧年間,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20年)建康都統許俊為禦金兵‘即舊址’重築,距今已近900年歷史。”漫步在古城墻下,壽州古城保護委員會顧問李鳳鑫介紹,古城基堅墻固,迄今保存完好。

  2013年教育部審定,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52至53頁,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壽縣古城墻。

  歷經千年,風采依舊的壽縣古城墻。

  走進壽縣古城,7米高的古城墻高大威武,歷經風雨和歲月的洗禮而飽經風霜。古城南門蹲着的4個大石獅,神態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人們述説着古城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

  壽縣古城呈方形,周長7147米,城有四門,為國內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之一。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17日,壽縣古城墻與興城城墻、南京城墻、臨海台州府城墻等8個古城墻以“中國明清城墻”名義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不論從歷史上,還是從完整建制上,壽縣古城墻都不輸於其他幾個古城墻。在李鳳鑫的指引下,可以看到壽縣古城墻的外側壁腳處特設一道護城石堤,甕城內外門向交角處理,城涵(水關)上建有月壩,不時有游客在這裡合影留念。  

  壽縣千年古城與國家級非遺抬閣肘閣相映成趣。

  “月壩始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以城內涵段之轉角角頂為圓心,向上建築一磚石結構的圓筒狀壩墻,在全國獨一無二。”李鳳鑫説,月壩不僅從整體上保護涵閘,避免了內河積水的淹沒,也可以隨時進壩啟閉閘門,控流自如,並可及時比較內外水位,徹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災的隱患。

  八公山下——中國成語典故之城

  繞城而過的護城河靜靜地流淌,帶走了曾經的硝煙與戰火。站在壽縣古城墻上,遠眺八公山,那裏便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似乎再現當年群雄爭霸、金戈鐵馬的場景。

  公元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創造了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成語“風聲鶴唳”便出自該歷史典故。

  2013年教育部審定,2022年7月安徽第7次印刷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93至94面,重點講述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淝水之戰”。  

  在壽縣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展陳着線裝版的《淮南子》。

  翻開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高考全國Ⅱ卷)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所依據的《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材料節選,內容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

  壽縣文旅局局長郝佩中説,從歷史上看,此次戰役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也可以説,淝水之戰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

  走進壽縣,時常可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説。這裡不得不提一個人、一部書、一道菜、一座山:2000多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廣招天下賢達飽學之士3000多人,他們編著了《淮南子》,首次整理出二十四節氣,發明了舉世聞名的美食——豆腐,其中劉安最為賞識的有八賢士,八公山也因此得名。

  國家級非遺壽州豆腐宴製作技藝傳承人張士宏為孩子們介紹八公山豆腐文化和豆腐雕刻技術。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選修課程用書《中國傳統文化專題研討》中,便有《淮南子》二則:原道訓,修務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眾多成語,也出現在小學、初中的語文教科書之中。

  來壽縣古城旅游,品讀千古名篇《淮南子》,品嘗中華美食豆腐,品味神奇俊秀八公山,人們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領略着千年古城的獨特魅力。(柏松 顧振宇)

  

【糾錯】 【責任編輯: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