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新”為合肥經濟注入充沛動能-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3 09/06 15:48:10
來源:合肥日報

“戰新”為合肥經濟注入充沛動能

字體:

  近年來,合肥創新能力大幅躍升,産業地標加速形成。合肥戰新産業前行步伐更加穩健有力,為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2022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産業帶動規上工業總産值突破萬億,支撐經濟總量突破1.2萬億,工業投資增速、新增規上企業數創十年新高。今年1~7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6%,戰新産業産值佔比56.6%,增速達9.1%。戰新産業中,新能源汽車、光伏、人工智能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成為以新動能為硬核支撐的新增長極。

  新能源汽車産業“多點開花”

  作為合肥“首位産業”,今年以來,合肥新能源汽車産業迎來爆發性增長。

  合肥圍繞加快建設國際一流新能源汽車之都,以創新聚變助推産業裂變,全力推動産業延鏈補鏈強鏈。數據顯示,前7個月,合肥新能源汽車産量達37萬輛、同比增長近4倍,躍居全國城市前5位。

  長豐縣下塘鎮,以前聞名的是“下塘燒餅”。如今,這裡已經凸顯“工業強鎮”氣質。中創新航、比亞迪等一批産業鏈上下游龍頭及配套企業紛紛“落戶”。

  中創新航是全球領先的新能源科技企業,也是全球動力電池企業中發展最快的企業之一,目前在全球設立八大産業基地。

  2021年,中創新航進駐長豐,一期10GWh項目於2022年10月投産,二期10GWh項目於今年3月投産。目前三期10GWh項目也成功簽約。

  中創新航來到合肥,看中的是合肥的産業基礎。今年7月3日,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昊鉑GT下線,其搭載的便是中創新航全球獨創的One-Stop電池産品。“我們已經為包括奇瑞、蔚來等一大批主流車企提供配套與服務,還參與了亳州渦陽、六安金寨等諸多地區的儲能項目。”中創新航科技合肥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敏&&。

  與此同時,在合肥經開區,大眾汽車正不斷加大在合肥的投資力度。隨着今年5月投資10億歐元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公司項目的落戶,合肥已匯集了大眾汽車一座將在未來生産多種車型、功能完備的新能源汽車工廠,一座每年將交付超過15萬套電池系統的零部件工廠,一家數字化銷售服務公司,以及數十家配套零部件供應商。

  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合肥充(換)電設施日益完善。在市區,8.5萬個各類充電設施和50多座換電站,初步構建起2公里充(換)電服務圈。得益於此,2022年合肥新註冊登記新能源汽車7萬輛,相當於每新增4輛汽車中,就有1輛是新能源汽車。

  “錨定加快建設國際一流新能源汽車之都目標,我們聚力打造引領行業的創新生態、輻射全省的産業生態、全國一流的服務生態、融入全球的開放生態。”合肥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説。

  未來,合肥將聚力打造下塘、新橋、新港三大“百萬輛”整車生産基地,推進新能源乘用車全譜係車型布局。

  光伏産業“厚積勢能”

  在“雙碳”目標引領的當下,合肥緊鑼密鼓招大引強,“借光發力”,推進光伏産業布局。從逆變器企業陽光電源起步,向前端的光伏玻璃、電池片、組件,後端的儲能電池、系統集成等雙向延伸,吸引安徽晶科等外來重點企業相繼落戶,合肥光伏産業“連點成線”。

  安徽晶科是知名光伏企業,主要從事晶硅光伏元器件製造和太陽能發電業務。安徽晶科年産32GW光伏産品生産線項目總投資200億元,達産後年産值450億元,可提供就業崗位8000個,成為合肥光伏新能源産業的增“光”者。

  “目前我們每天産值穩定在8000萬元左右,已累計完成産值預計103億元,今年計劃産值將超300億元。”安徽晶科能源公共關係總監蔡慶兵&&。

  今年5月,肥東縣與清電集團簽署項目合作協議,總投資100億元的清電集團光伏總部暨光伏産業鏈項目簽約落戶,建設16GW硅片生産線及配套項目,項目一期計劃5月份開工,8月份投産。

  6月9日上午,光勢能新能源項目在合廬産業新城正式開工建設,合肥廬江也拉開了光伏産業的序幕……

  一花開引百花香,百花齊放春滿園,合肥光伏産業發展的“全景圖”一目了然。

  目前,合肥市光伏産業鏈已經涵蓋光伏産業的全部環節,集聚光伏産業企業近百家,規上企業44家。在光伏及新能源這條“賽道”上,合肥正全力朝着“光伏第一城”這一目標奔跑。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全市光伏及新能源産業鏈新簽約、開工項目數及投資額均居全省第一。

  今後,合肥將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光伏及新型儲能、生物醫藥、智能家電(居)、高端裝備及新材料六大主導産業集群,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空天技術、聚變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五大先導産業集群,統籌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勇當科技和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本報記者 潘子璇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