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了嗎?家裏空調製冷都還好吧?”“現在去閨女家吃飯。空調都正常,勁足得很呢。”8月18日中午,在池州市樟樹灣小區,居民陳某和方某在樓道相遇,熱情地互相問候。
不同於現在的和睦,兩家曾一度“勢同水火”。陳某和方某是上下樓的鄰居,因生活瑣事存有積怨。不久前,方某將空調外機安裝在陳某家的機位,陳某多次找物業協商不成,雙方矛盾激化,爭吵不斷發生,甚至鬧到了派出所。對此,池州市公安局貴池分局池口派出所民警吳明星開展調解。“這機位是陳某的,你佔用了他家的機位,怎麼説你都難佔理”“鄰里間總免不了磕磕絆絆,這次雖然是他做得不對,鄰里間的也要換位思考,盡量減少生活噪音”……
經過反復勸解,方某終於同意移機。吳明星趁熱打鐵,趕緊&&空調移機人員,幫忙爭取價格優惠。“民警真誠的勸解、細心的幫助、到位的服務,讓我們感到很服氣也很‘溫暖’。現在,不僅空調外機的糾紛解決了,我們兩家的關係也緩和起來了。”方某感慨道。
方某與陳某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的故事,是池州市創建矛盾糾紛化解“溫暖”系列品牌的一例生動成果。
近年來,池州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創建法院“溫暖家事”、檢察機關“溫暖控申”、公安機關“溫暖聯調”和司法行政機關“溫暖調解”品牌,構建起政法機關矛盾糾紛化解“溫暖”系列品牌矩陣。通過推進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效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實現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不放大、不上交。
念好“聽”字訣——
“讓來訪人盡量在一個放鬆的氛圍中,把情況説清、把來意道明”
東至縣檢察院,是池州市“溫暖”系列品牌的發源地。2014年以來,該縣檢察院探索推出以“暖民心、順民意、維民權、釋民惑”為內核的“溫暖控申”品牌。
8月19日,記者來到東至縣檢察院,檢務工作區裏集體訪接待室、檢察長接待室、遠程視頻接待室、心理諮詢室等功能室設置齊備;電子顯示屏、觸摸屏、安檢系統、監控系統等電子設備一應俱全;飲水機、寄存櫃、老花鏡、防凍霜等便民用具,體現着細節上的人文關懷。
“控申接訪工作是涉檢信訪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來訪群眾往往帶着一肚子怨氣,無論來訪群眾帶着何種訴求、何種情緒、何種不解,我們都會‘一副笑臉相迎,一杯熱茶暖心,一把椅子讓座’。”東至縣檢察院副檢察長高貴偉一邊領着記者參觀,一邊介紹説。
通過總結梳理,池州市檢察院推出“五四三二一”接訪工作法,規範接訪、溫情對待群眾來訪。“五四三二一”即“五不”——不分職業、不分問題大小、不分訴求難易、不分態度好壞、不分來訪次數;借“望聞問切”之法做到“四善”——善於觀察、善於傾聽、善於詢問、善於疏導;兼顧説透法、講通理、融於情,做到“法情理三融”;體現“兩顆心”,用心辦理每一起控告申訴案件,展現每一次的熱心服務;努力實現讓來訪群眾“只跑一次”。
高貴偉向記者舉了一個案例:一位年過七旬的老漢因為兒子被人毆打得不到相應賠償而討要説法。東至縣檢察院依法受理後,檢察官先是對老漢進行了耐心疏導,讓對方先消消火氣,後與公安幹警協調溝通,最終促使加害人賠禮道歉並主動支付了醫藥費。現在,這位老漢心存感激,逢人就説檢察院解決了自己的大問題。
“通過‘標準化’印象塑造,讓來訪人盡量在一個放鬆的氛圍中,把情況説清、把來意道明。不少來訪人反映:雖然問題不一定能解決,但你們態度熱情且耐心傾聽,心裏感到很舒服、很溫暖。”高貴偉説。
2019年,池州市總結檢察機關創建“溫暖控申”品牌經驗,推動全市政法單位以“溫暖”為切入點,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池州版。在池州市委政法委的積極推動下,家事法庭、檢務大廳、警民聯調室和法援中心、人民調解室等在各相關單位不斷得到健全完善,建成了集接待、服務和辦案為一體的工作區,實現面向群眾的“一站式”服務。工作區實行統一標識,統一懸挂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等。
池州市政法機關還突出首辦責任,通過細節展現每一次的熱心服務,實現一次性辦理。按照接待、登記、受理、分流、辦理、答覆、回訪方式,進行流程再造,對行動不便或特殊的群眾,變“群眾找我來辦事”為“我替群眾去辦事”。
念好“融”字訣——
“用有溫度的法治化解社會矛盾,努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
“法治是嚴肅的,也是有溫度的。政法機關是黨領導下的政法機關,是人民的政法機關。打造‘溫暖’系列品牌,就是踐行司法為民理念,用有溫度的法治化解社會矛盾,努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池州市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李其開説。
在東至縣法院家事法庭的家事調解室,擺放了一張圓桌,不同於常規法庭“原告”“被告”的席位設置,寫有“丈夫”“妻子”“子女”等家庭成員字樣的&簽圍桌擺放,家庭氛圍撲面而來。
“我們堅持專業化審判和人性化修復相結合,讓家事審判更加有‘溫度’。”東至縣法院副院長汪磊認為,家事案件相對於其他民事案件,具有其特殊性,不僅涉及金錢和財産的紛爭,更摻雜了諸多的感情因素,在家事審判中需要着重修復親情,維護家庭和諧穩定。
82歲的東至居民吳奶奶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2021年,吳奶奶罹患腦梗死,長期臥床生活。大兒子把吳奶奶送到養老院,此後,3名子女就贍養費用問題遲遲沒有達成一致,也均沒有履行贍養義務。老人無奈,將3名子女告到了法院,要求他們共同承擔贍養義務。
庭審時,法官認真傾聽了雙方當事人的意見,總結爭議焦點,從法律、道德和親情上辨法析理。庭審結束後,考慮到該案是家庭糾紛,化解雙方矛盾糾紛的同時要兼顧親情,承辦法官仍堅持不懈做3名子女的調解工作,積極引導他們承擔贍養責任。最終,成功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3名子女同意按月支付贍養費。至此,吳奶奶的贍養糾紛得以圓滿解決。
據統計,2019年以來,池州市法院系統共受理婚姻家庭類案件共8564件,結案8562件,調撤結案4576件,其中離婚案件結案7253件,贍養撫養類案件結案798件。一件件糾紛得到理性解決,一道道情感裂痕得以修復。
法官用溫情“縫合”親情,檢察官則依託司法救助,向困難群眾伸出溫暖的援手。池州市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汪小浩告訴記者,司法救助是國家對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通過執行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採取的輔助性救助措施,也是“溫暖控申”的一項重要內容。
2008年4月,池州市民桂大爺的兒子桂某在浙江省溫州市遭搶劫身亡,留下年僅1歲的女兒小桂。2009年5月,溫州市中級法院判決被告人應賠償桂大爺夫婦及小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款29萬餘元。然而,被告人家庭十分困難,沒有賠償能力。小桂的母親也在此事發生後失去聯絡,小桂成為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
最近幾年,桂大爺患上了股骨頭壞死、左髖關節骨關節病,無法外出打工。桂大爺的妻子也患有心功能不全,體力活動受限,一家人靠着低保和孤兒補貼勉強度日。去年9月,小桂被池州市某職業學校錄取,和通知書一起來的還有學費、雜費,這將成為他們沉重的負擔,讓這個本就困難的家庭陷入返貧風險。
了解到桂大爺的境況,池州市檢察院認為小桂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為了小桂能順利申請司法救助金,池州市檢察院控申部門全員行動,成功幫助小桂申請到司法救助金9萬餘元。“檢察院真是雪中送炭,這筆救助金讓我今後的生活費都有了着落,爺爺奶奶也可以放心看病了。等畢業後我自己能掙錢了,家裏就會越來越好的。”拿到司法救助金後,小桂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應救盡救”“應救即救”,池州市檢察院結合鄉村振興、幫助困難婦女、未成年人保護等重點工作,對5年內全市檢察機關辦理的涉貧困人口、農村人口、軍人軍屬、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案件進行全面排查,確保司法救助無遺漏。該院還與教體、民政、婦聯等八部門會簽《關於建立完善檢察機關國家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機制的工作指引(試行)》,構建檢察機關牽頭,多元救助主體跟進、綜合多種救助措施的“1+N”救助格局,最大效果化解決群眾困難。2021年以來池州市檢察機關共辦理司法救助案件85件,發放司法救助金239.95萬元。
念好“沉”字訣——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變“坐等來訪”為“主動下訪”
“一開始,我只是抱着試一試的想法發布求助信息,沒想到警方真的幫我們追回了錢款!”日前,為了表達感謝,網友“池州小兵”向池州市公安局贈送了錦旗。
“池州小兵”代朋友向池州市公安局“公安面對面”警民互動雲&&發帖,反映朋友被電信詐騙18000元後魂不守舍、精神恍惚。收到信息後,警方立即偵辦該案,在武漢抓獲犯罪嫌疑人,將錢款悉數退回受害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池州市公安局宣傳科三級警長華鵬向記者打了一個比方。他介紹,池州市公安局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變“坐等來訪”為“主動下訪”,於去年9月在池州網友人氣最高的池州人網,建成“公安面對面”警民互動雲&&,並建立“三每一清零”機制,通過“每時盯、每日清、每週研”的工作流程,對互動雲&&中每一起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快速解決,從發現到交辦、催辦、督辦、處置、反饋直至群眾滿意,形成閉環,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開通以來,發帖量1212條,瀏覽量892萬,評論量3.9萬條,點讚4.7萬條,收集有效意見建議391條,解決群眾問題389個,回應率100%,辦結率99.4%,滿意率97%。今年上半年,池州市人民群眾安全感和對公安工作滿意度兩項指數分別位居全省第1名和第3名。
此外,池州市公安機關按照“一警一群”建設標準,在全市689個社區(村)建立了“網上警民議事廳”微信群,群成員全部超過400人,實現了全域覆蓋。
矛盾糾紛越早解決難度越小、成本越低、化解率越高。池州市司法行政機關積極運用科技手段,及時“沉入”基層,抓早抓小抓苗頭,實現矛盾糾紛第一時間排查、第一現場就地化解。“我們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在全省率先建設應用‘池州智格’信息化調度&&,加強各部門聯動,推動民政‘網格’、公安‘警格’、衛健‘醫格’、司法行政‘法格’四格協同。”池州市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科負責人王英傑介紹,該局依託“池州智格”及時採集轄區內各類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重點人群管理等信息,實現各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糾紛動態實時追蹤,重點人群動態實時管控,工作聯通聯動。
池州市司法局通過跨&&整合網格員、社區警務人員、村醫、司法所工作人員、人民調解員等基層力量5740人,共享重點人群數據13419條,構建起“一線式+一站式”特色解紛體系,實現矛盾糾紛在一線化解、在一站攻堅,助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依託省促進法治工作信息化&&,市級統籌建設基層社會治理信息化支撐&&,將“池州智格”進行對接融合,及時共享數據,讓數據多跑路,實現底層數據互聯互通,形成全過程數據源和全方位數據庫,為增強管理效能提供科學依據。“池州智格”上線以來,調解員下沉一線“巡診”,成功化解糾紛2909件;司法所在參與“巡診”的同時開好“門診”,成功化解1715件;通過“一站式”中心“會診”成功化解281件。
念好“聯”字訣——
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發揮各類社會力量作用
費建平是東至縣公安局堯南派出所警民聯調室的一塊“金字招牌”,群眾鬧了矛盾最愛找他調解,該所警民聯調室也被群眾親切的稱為“老費調解室”。
去年5月,在堯南派出所警民聯調室裏,一起積怨6年的矛盾得到妥善化解。矛盾的起因是由於檀某母親戴某某年至八旬,記憶力有所退化,經常忘記自己物品放置的位置,總懷疑是隔壁的何某某及其家人偷拿了自家物品,兩家由此産生矛盾。
5月13日,堯南派出所接到何某某報警稱戴某某將其家大門砸壞。“你們兩家既是鄰居又是親戚,大家敞開心扉,把問題解決好……”從家長裏短到法理人情,經過民警、調解員費建平,鎮綜治辦工作人員、村幹部3次聯調後,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檀某承諾履行好對其母親戴某某的監護責任,並同意賠償何某某1000元的修門費用。
這幾年來,費建平累計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5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9%,解決了10余起重大矛盾糾紛和突發性事件。
發動和依靠群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池州市在打造“溫暖”系列品牌中,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發揮各類社會力量作用,推動矛盾糾紛就地發現、就地調處、就地化解。
在池州市貴池區池陽街道,哪家鬧矛盾、有糾紛,大家第一時間都會説:“找錢姐,準沒錯!”大家口中的“錢姐”,是池陽街道“錢姐工作室”的創始人錢月升,她常年奔赴在矛盾糾紛調解一線。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讓她積累了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
記者來到池陽街道清風社區的“錢姐工作室”。“調解需要換位思考,和他們講情理、論法理,矛盾就好解決了。”錢月升説。
今年年初,居民王某與丈夫鬧着離婚,王某來到錢姐工作室尋求幫助。錢月升一邊耐心聽着王某的傾訴,一邊安撫她的情緒。“通過溝通,我發現雙方的感情並沒有完全破裂,只是存在難解的心結。”錢月升告訴記者,她採取“背靠背”和“面對面”相結合的調解方式,讓他們相互敞開心扉,把心結説開,為夫妻二人關係緩和提供“&階”。現在夫妻二人感情已經和好如初。
“錢姐有司法從業者的嚴謹理性,工作也細緻耐心,通過‘評理’來讓當事人回歸理性。”清風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徐歡歡説。去年,“錢姐工作室”共調處化解各類糾紛156起,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
現在,類似費建平、“錢姐工作室”等民間調解力量,在池州市如雨後春筍。此外,池州市通過發揮“一村一法律顧問”和黨政機關法律顧問作用,推動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均設立“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讓轄區內的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到基層矛盾糾紛化解中來。在“溫暖”系列品牌整合下,池州市為群眾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矛盾糾紛化解渠道。(記者 李 浩 朱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