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工程:科學治水 潤澤江淮-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3 08/19 09:30:56
來源:安徽日報

淠史杭工程:科學治水 潤澤江淮

字體:

  8月13日航拍的位于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北部的羅管節制閘。該閘是淠河總幹渠重要的控制性節制閘,常年向合肥供水,被稱為合肥的“水龍頭”。本報記者 李 博 攝

  在江淮大地,一項偉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淠史杭工程守護、滋養著沿岸群眾。在65載的歲月中,一代代水利人秉持著科學創新的精神,不斷建設完善淠史杭灌區,讓灌區持續煥發生機活力。

  秉持“科學態度”,造就“人間天河”

  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鏟下第一鍬土,新中國成立後最大的灌區動工興建。江淮群眾秉持科學態度,發揚革命精神,開啟了水利史上的一項壯舉。

  建造淠史杭工程,設計渠道十分關鍵。按照過去的經驗,修建人工河道比降多是1/5000,即每1米高度挖5000米的河道,這樣河道下降快,水流速度快,能節省不少土方。然而,考慮到淠史杭灌區的覆蓋范圍要盡可能大,河道要盡可能長,淠史杭工程指揮部在科學研判的基礎上,做出了一個讓當時所有人驚訝的決定:採取1/20000的比降。

  河道每走20000米才降低1米,相對緩和的河道自然能流經更廣大的區域,且下遊地區多能實現自流灌溉,不再需要群眾反覆提水。

  群眾受益,但工程難度也大大提升,幹渠需要4次穿過江淮分水嶺,土石方量劇增。漫長的河道,遇到低地就需要人工加高河道,讓渠道能夠等高對接;遇到山崗,則需要劈開山嶺,讓渠道穿山而過。面對艱難險阻,群眾發明瞭很多符合實際的施工新法,其中,劈土法、倒拉器、洞室爆破是最出名的3項發明。

  10米以上的深切嶺98處,最深的平崗切嶺長3公里,切深25.6米;10米以上高填方48處,最高的吳家岸填方填高19.2米;渡槽100余座,最長的將軍山渡槽全長894米;支渠以上各類建築物6萬多座;中小型水庫1200多座……秉“科學態度”、懷“革命精神”、築“人間天河”,江淮兒女創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跡。

  裝上“智能之心”,建設數字灌區

  8月中旬,正是水稻抽穗揚花的時候。在淮南市壽縣安豐鎮荊塘村,新圩支渠從綠油油的稻田間穿過,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水。

  “數字灌區建設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在田間一處土壤墑情監測點旁,壽縣瓦西灌區管理所所長葉柱告訴記者。

  水稻抽穗揚花時期是灌溉的關鍵時期。原先,這個時候需要水利工作者和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了解土壤墑情,調度用水。現在,葉柱只需要在辦公室裏點開電腦,就可以隨時查看瓦西灌區9處墑情監測點的土壤墑情。

  據介紹,瓦西灌區灌溉良田50萬畝,去年數字灌區建設以來,灌區130余處水門已全部安裝自動化量測水設備,並在3條支渠沿線安裝了9個土壤墑情監測點。

  “通過數字灌區建設,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土壤墑情、閘口放水量等數據,為精準調水、精準用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大大節約了人力。”葉柱説。

  這些年用水條件不斷改善,當地農戶趙成才也感受良多。一大早,他就忙著為自家六七畝水稻田引水灌溉。

  “我今年74歲了,種了一輩子田。自打這淠史杭灌區建好後,咱就沒有缺過水。今年水稻已經灌了兩次水了。天氣雖然熱,但有了淠史杭工程,我對收成信心滿滿。”趙成才説。

  2022年5月,淠史杭數字灌區開工建設,通過一年多的建設,目前已初見成效。

  “我們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以數字化場景、智慧化模擬、精準化決策為路徑,實現水資源配置、供水調度、水旱災害防禦等核心業務數字化,全面提升淠史杭灌區管理水準。”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偉告訴記者。

  淠史杭灌區建設了密集的灌區感知網,實現了水情、雨情、農情、視頻監視、工情數據採集,並進行了水閘自動化改造,目前已基本覆蓋了灌區骨幹渠道和建築物,支撐了雨情係統、水情監測和供水計量係統、視頻監控係統和閘控係統等應用,為灌區水旱情的科學評估、水資源調度方案的動態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升級的不僅是硬體,淠史杭灌區還開展了數字孿生工程試點和示范區建設工作。

  “目前,數字孿生工程主要在紅石嘴、橫排頭兩處渠首樞紐工程運作。所謂數字孿生,是在電腦係統中建設渠首樞紐工程數字化模型,通過模擬倣真運作,不僅能實時收集渠首上下游水利情況,在後期還可以融入預報調度一體化係統中,對渠道防汛調度進行數字化倣真推演,大大增強供水調度方案的科學性及調度過程的安全性。”王偉説,隨著數字灌區建設不斷完善、數字孿生工程建設不斷深入,淠史杭灌區還將繼續補充監測感知等灌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拓展數字孿生平臺和業務應用,加強建設成果的推廣應用,讓灌區真正擁有一顆“數字心”“智能心”。

  完善運作體係,築牢“生態屏障”

  在六安市中心城區,新淠河南岸熱鬧非凡。不少市民沿著河邊的步道散步,還有些孩子在小廣場上嬉戲玩耍。賡續公園,這個淠河總幹渠南岸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為了老區城市新的名片。

  “這項工程是在上海和六安全面對口合作的背景下,兩地共同打造的重要項目。項目全長6.85公里,區域總面積141萬平方米,目前已經基本建成開放。作為新時代淠史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秉持了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文化傳承三大主線,通過實施水環境治理、耕地林地保育、生態修復、綠地提升、綠道環境、文化展示設施6類工程,讓治理項目成為城市綠色發展的示范區。”項目負責人、上海園林設計總院副院長曹建告訴記者。

  如今的淠史杭灌區,是大別山綠色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學規劃,灌區節水改造建設與生態環境改善完美結合,使灌區內山林、河湖、農田、村莊、城市都成為了生態走廊的一環。灌區年均引水40多億立方米,其中年生態補水約3億立方米,形成了覆蓋1.4萬平方公里國土的龐大水生態係統,使昔日的江淮分水嶺地區成為流水潺潺、宜居宜業的綠色生態福地,灌區內的合肥市、六安市均是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

  65年來,淠史杭灌區累計灌溉供水1786億立方米,灌溉農田5.17億畝,因灌溉因素增産糧食1590億斤,抗旱減災效益1600多億元。依托淠史杭灌溉工程,灌區所在的江淮地區成為國家重要糧食生産基地,灌區內的霍邱縣、壽縣連續多年獲得國家糧食生産標兵縣稱號。

  作為合肥、六安城市供水的主水源,淠史杭灌區保障了近1400萬人的飲水安全,滿足了全省四分之一人口的用水需求,並為合肥、六安及沿渠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水資源支撐。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灌區水資源的保障作用日益凸顯。

  “下一步,淠史杭灌區還將抓住引江濟淮等區域調水工程機遇,通過多源配水、工程節水、數字調水、生態護水、科學管水,著力構建高效的水資源配置與保障體係、完善的灌排工程體係、數字化調度管理體系、水清岸綠環境美的生態保障體係、標準化規范化的科學管理體系。”王偉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淠史杭灌區將加固灌區樞紐1處,整治改造骨幹渠道共36條,長度711.16公里,新建、重建或改造渠係建築物1321座。

  未來的淠史杭,將繼續秉持“科學態度、革命精神”,通過建設外水補水和灌區渠係溝通工程等,強化灌區水資源配置與保障體係;通過實現數字化場景,智慧化模擬,精準化決策,建設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數字化水資源調度管理體系。同時圍繞生態走廊建設,將灌區建設成為大別山綠色生態屏障水清岸綠環境美的重要部分。

【糾錯】 【責任編輯:李東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