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精緻書寫“農頭工尾”華章-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3 07/19 16:11:04
來源:農民日報

宣城:精緻書寫“農頭工尾”華章

字體:

  在中國市場,每10隻小型肉雞中有1隻産自宣城;每7隻幼蟹中有1隻來自宣城。近年來,盛産“文房四寶”的安徽省宣城市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聚焦農業全産業鏈發展,統籌建設育種、養殖、加工、流通全鏈條,推進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

  金不換、打不倒的合作社

  農産品産業想做大做強離不開闔作社,而衡量合作社的強弱主要看它聯農帶農的機制是否穩健強勁。

  位於宣城市宣州區的木子禽業專業合作社是一家讓人驚嘆的“小強”。無論是在禽流感還是新冠疫情等時期,這家合作社始終把與自己合作的廣大農戶利益放在首位,寧願虧本也要按價履約、遵守誠信。合作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僅贏得了廣大農民的信任,也獲得了政府的背書與“雪中送炭”。“關鍵時刻,政府出面給合作社擔保貸款,金融支持幫助合作社渡過難關。宣城也是全省最早推出家禽業價格指數保險試點的地區,以保證農民利益不受損。”宣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鮑猛介紹。

  楊柳鎮楊柳社區殘疾農戶孫金山曾經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入社後,他得到幫扶和技術指導,採取“貧困戶+合作社”模式養殖合同雞,年養殖收入達到5萬多元。他感動地説:“理事長李朝木不僅是脫貧致富領路人,更是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貴人’。孩子結婚都要找他證婚,夫妻吵架也要找他出面調解,這種感情已經超越了單純利益的聯結。”

  正是憑着幾十年對農民的真誠與付出,安徽農業大學畢業的李朝木成為農戶心中的“最佳合夥人”。

  合作社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服務模式,內聯農戶,外聯市場,以生産基地為依託,以産加銷一體化為紐帶,引導生産、深化加工、服務基地、開拓市場,實現資源共享。合作社從發展之初帶動3戶農民到現在吸納1517戶社員,現有員工254人,合作社已有自己完整的肉雞産業鏈體系:擁有科研團隊、10萬套規模祖代和父母代種雞場、年孵化能力3000萬羽苗雞的現代化孵化場、年産25萬噸飼料的現代化飼料廠、年屠宰加工1600萬羽家禽自動化程度高的屠宰場。年出欄商品雞達3000萬羽,産值9.2億多元,年帶動社員創收達5000萬元,解決社會就業9000多人。

  合作社搭建了一個養殖&&,把分散的養殖戶整合在&&上,社員提供養殖場地,以勞動力入社,合作社保價回收成雞,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潤共享、共同發展”。

  新農人獨闢蹊徑“快車超越”

  宣城螃蟹品質優良,但因為沒有海洋資源,導致蟹苗産業受限、源頭受控。位於宣州區的安徽騰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種專業合作社為了解決“痛點”,合作跨省到江蘇如東、東&自主建設中華絨螯蟹大眼幼體繁育基地1000畝。他們依託科研院所從全國特別是長江水系的中華絨螯蟹優勢産區6個典型養殖群體中遴選良種親本,開展優質蟹苗自主繁育。經過3年的協同攻關,探索出了一條“自選良種親本、異地自主繁育、本地化培育、良種良法配套、産研推結合”的中華絨螯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發展路徑,實現了種源完全自主可控。如今,宣州區年産中華絨螯蟹蟹種10億隻,供應全國市場。

  胡適一品鍋、紅燒土豬肉等都是績溪縣的知名美食。如何打造徽菜加工業正成為當地政府不斷探索的方向。在食品工業園區,臭鱖魚、即食筍等預製菜加工廠已初見規模。他們走的是傳統銷售與電商銷售結合的道路,在市場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一家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新農人組成的全新企業則在醞釀新的商業模式。地處深山裏的長安鎮大谷村原村部已經變身成全透明式的預製菜加工生産線,所有産品的生産過程都採取數字化、智能化方式以向消費者明明白白展示。“我們在大山深處種植出最綠色、最純正的原材料,再用最傳統的烹飪方式做出保持風味的高端預製菜,全過程都可以實現可追溯。”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這個項目不僅僅是一座中型加工廠,最重要的是它還吸引到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網紅達人汪星宇帶隊的鄉村筆記農場的加盟。利用汪星宇的明星效應吸引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關注農業農村領域,投身到鄉村振興事業中來。

  “目前,工廠還在試運營,一旦成熟後,我們可以在各個村進行場景複製,最終的目的是讓人才集聚到農村來。這群年輕人來了以後想法很多,不僅研發出健康美食,還開發鄉村研學等等,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力、新模式。”績溪縣委副書記何峻介紹,引進這個項目就是想開拓鄉村振興的另類場景,引領農産品加工的新風潮,投資方同樣是看中了績溪優美的生態環境。績溪不僅是中國徽菜之鄉,還是中國廚師之鄉,更是各地美食愛好者前來打卡的地方之一。他們有信心通過美食吸引人氣,打造“新星”工廠。

  産業成鏈互通“笑傲”江湖

  看宣城的農業産業不得不提寧國市。寧國有兩強——山核桃和家禽。以詹氏山核桃為代表的山核桃加工業成為當地的主導特色産業之一。

  1998年,詹權勝正式創立詹氏山核桃品牌,變散稱售賣為定量包裝銷售,開啟了寧國山核桃生産銷售規模化、産業化的道路。在打造産品線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管理山核桃的種植,詹氏引領農民建立起山核桃種植基地,探索出有機化種植模式,提高了原材料的品質。

  隨着互聯網的興起,2009年開始,詹氏山核桃開始了線上銷售,拓寬了銷售渠道。同時,利用互聯網進行消費者滿意度調查,根據收集到的反饋進行生産和銷售上的戰略調整。

  為了扶持山核桃産業做大做強,寧國市政府專門成立山核桃工作專班,每年拿出千萬元資金補貼山核桃産業鏈,幫助農戶解決有序種植、綠色管理難題。

  去年,宣城市出欄家禽1.97億隻,寧國就貢獻了近三分之一。位於寧國市經開區的安徽雲燕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上市企業——上海紫燕食品公司輻射整個華東區域的“中心工廠”。這個新廠佔地廣闊、環境優美,産能持續提檔升級,去年産值達到18.78億元。不僅與當地優質養殖企業合作,形成“種、養、銷”的完整産業鏈,還招引了原材料、包裝、餐飲等多家上下游配套企業。每天,加工好的百味雞、夫妻肺片等熱銷食品從這裡發往華東地區的3000多家門店。選擇落戶寧國主要是看中當地發達的禽産業。作為它的緊密合作夥伴,順安禽業是當地的一家老牌規模化養殖企業,年出欄量3400萬隻。為了保證産品質量,順安公司還把禽業種業公司引進到寧國。北京峪口禽業投資建設了思瑪特禽業,從源頭上保證苗禽供應。産業鏈又招商引來了海大飼料,同時為了解決家禽糞污變廢為寶,當地上市公司司爾特肥業也加入到産業鏈中來。思瑪特禽業、順安農業、雲燕食品三家企業互相注資入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享抱團發展模式,家禽全産業鏈“百億航母”初顯雛形。

  家禽産業産生的糞污則通過司爾特肥業的轉化變成了有機肥,提供給山核桃基地等種植産業。種養産業相互打通、循環利用,形成了綠色閉環、良性發展的模式。以鏈招商、産業集聚讓寧國農業産業化呈現不一樣的精彩。(記者 楊丹丹)

【糾錯】 【責任編輯:李東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