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機械轟鳴的採石聲,迎來四方游客的歡笑聲,昔日廢棄礦坑變身為今天的“網紅景點”。
夏日時節,行走在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地區的凹山地質文化公園,綠蔭環繞、花團錦簇,水波如鏡、游人如織,山清水秀的生態畫卷撲面而來,礦車、電鏟、牙輪鑽等採掘運輸設備坐落其間,猶如“點睛之筆”,訴説着“華東地區最大露天鐵礦”的百年蝶變。
馬鞍山因礦興鋼,因鋼設市。該市向山地區礦山集聚、鐵礦豐富,是馬鋼的“糧倉”,也是“鋼城”的發源地。上世紀70年代,石炮一響,黃金萬兩,“凹山大會戰”不到3年,實現了600萬噸鐵礦石的年生産能力,並持續穩産16年之久,為城市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近百年超強度、大規模的粗放式開採,山體裸露、固廢堆積、水土流失、灰塵漫天……向山地區留下了纍纍生態傷疤。“早期礦山粗放開採致使山體裸露,未及時開展治理”“尾礦庫和排土場未完成生態治理”“礦區酸性廢水對長江水生態安全造成威脅”,中央環保督察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存在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只有生態優先,方能一馬當先!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共識,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成為馬鞍山自我革命的“落子活棋”。馬鞍山市將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示範區的“一號工程”,圍繞生態環境修復、土地整理開發、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産業導入升級五大方面,統籌實施十大工程44個項目,全面打響新時代“向山大會戰”。
項目定了,錢從哪兒來?雖然環保項目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毋庸置疑,但因其較強的公益屬性,一般周期長、投入大、回報率低,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缺錢,成為“向山大會戰”始終繞不開的難題。於是,EOD模式應運而生。
所謂EOD模式,是一種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新興開發模式,通俗地説就是將收益性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産業開發項目融合實施,以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促進産業增值,再以産業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從而將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經濟價值內部化,解決從“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的問題。
2021年,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EOD項目成功獲批全國首批EOD模式試點項目,涉及39個子項,計劃總投資82.65億元,是全國唯一在採礦山的試點項目。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關於同意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試點的通知》(以下簡稱《試點通知》),進一步發揮合作優勢,探索投融資模式創新,支持一批EOD模式試點項目,創新環境治理模式,推動環境産業發展。
據了解,本次共有內蒙古烏梁素海全流域系統綜合治理項目、安徽馬鞍山市向山地區開發項目等36個試點項目入選《試點通知》,總投資約1398億元,擬申請貸款金額約706億元,試點期限為2021年至2023年。項目運作模式的創新,各項政策資源的投入,使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迎來質的飛躍。
如今的凹山湖西側,一排排沿着山體栽種的元寶楓、山桐子、杜仲隨風搖曳,如圈圈“年輪”,為原本荒蕪的山體增添濃濃綠意。“這3種樹木都是生態適應性好、經濟附加值高的特种經濟林樹種。”中化學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馬鞍山EOD項目總包部綜合管理部羅建洋介紹。
通過招商引資,馬鞍山市引入該公司在向山地區實施的“三棵樹”項目,採取“礦山治理+特种經濟林一二三産業融合”的模式,圍繞丁山礦與凹山湖西側380畝區域種植特种經濟林樹種,在解決礦山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等問題的同時,還將打造集研發、生産、銷售於一體的生物科技産業園,帶動後續産業發展,實現山綠與民富雙贏。
不僅如此,在羅卜山、霍裏鐵礦區,一棵棵綠樹下一片片格桑花燦若雲霞,剛剛種下的“太秋甜柿”樹苗,將會在3年後挂上“致富果”;曾經被臭水塘、垃圾堆佔據的洋河上游,如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健身步道、兒童樂園、小橋流水等交錯呼應,為居民打造出一方宜居空間;馬向路、向陽路、南山大道等煥然一新、移步換景,向山地區與主城區連為一體,高樓漸起、鄉村游熱……打造“綠水青山”生態産品,實現“金山銀山”價值轉換的故事正在向山地區不斷續寫。
向山向美,逐綠前行。截至目前,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EOD項目39個子項中已開工實施38個子項,開工率達97.43%,累計完成投資18.53億元。馬鞍山市雨山區副區長、向山專班常務副主任任勇&&,下一步,馬鞍山市將繼續推進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強化項目建設要素保障,加快産業導入實質性落地,全力做好“生態修復+産業導入”文章,努力把向山地區打造成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範區、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治理示範區和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區。 (記者 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