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亞彪、陳諾、王菲
長三角35.8萬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安徽是一個怎樣的存在?長三角約佔全國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中,安徽又是什麼樣的分量?
從“旁聽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進入長三角地區這個“班級”,搭上一體化的“快車”,成為今天安徽發展的最大紅利、最強動能。
揚“創新活躍強勁”之長,加快創新要素高效集聚。揚“製造特色鮮明”之長,深化産業鏈對接協作。揚“生態資源良好”之長,推動良好生態環境價值轉化。揚“內陸腹地廣闊”之長,擴大對內對外開放能級。潮起江海5年間,這個中部省份依託發展“優勢論”,讓越來越多的人們聽到了緊跟滬蘇浙的高質量發展腳步聲……
從“小太陽”到“大飛機”
打造長三角創新驅動器
巢湖之濱,安徽創新館人流如織。這座展館以創新之名,是洞窺一個省域創新活躍強勁的“窗口”。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祖衝之”號、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彎折20萬次不破損的柔性可折疊玻璃……建成4年間,這個8萬多平方米的展館以平均每天新增1.3件展品的布展之速,亮出了約1900件“黑科技”。
這個中部省份的“創新單元”不僅於此,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國家實驗室、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落子安徽,12個大科學裝置布局建設,數量居全國前列……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列全國第7位,連續11年居第一方陣。
蚌埠的超薄玻璃、銅陵的銅基新材料、淮南的煤炭安全環保技術……安徽各地的技術成果不斷在長三角流轉、賦能。
安徽創新沒有閉門造車。安徽合肥、上海張江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展“兩心同創”;與江蘇合作,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制度;科大訊飛依託合肥、杭州兩地科研力量,不斷更新迭代工業巡檢機器人、聲學成像儀等拳頭産品,賦能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滬蘇浙共建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讓23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4萬多&套科學儀器在&&上流動共享。
4月12日,《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2》報告發布。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十年增長近1.5倍。
報告發布當晚,EAST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這個“小太陽”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合力“造太陽”的人遍佈長三角:EAST匯聚“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尖端技術,上百萬個零部件協同工作,其中不少來自長三角的科研單位和企業。
“EAST建設時期外真空杜瓦的部分部件由上海鍋爐廠加工。在高溫超導磁體關鍵技術等領域,我們同上海大學和浙江的企業有緊密合作,EAST物理實驗還為長三角地區如浙江大學、中國科大、東華大學、蘇州大學等科研機構項目提供裝置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説。
步入大科學裝置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華東理工大學博士生邵翔和同事正忙着氫能領域課題實驗。據他介紹,這一裝置不僅能應用於基礎學科研究,還可以助力新能源、新型顯示等新興産業發展,每天都有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高校和企業用戶在這裡進行實驗。
一體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月28日,C919大型客機完成商業首航。背後,安徽淮北的陶鋁新材料産業功不可沒。當地引入上海交通大學王浩偉教授團隊,將技術成果轉化落地。
“陶鋁新材料用在客機艙門和地板支撐梁,實現大幅減重。通過對納米陶瓷鋁合金進行成分優化設計、熔鑄、軋製技術攻關研發的飛機蒙皮,有效改善了第二代鋁鋰合金的各向異性問題,使材料的屈服強度提高40%,實現了對國外産品的替代。”王浩偉説。
陶鋁新材料誕生於上海,産業化在安徽,輻射帶動長三角乃至全國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工業等産業升級。
揚創新活躍強勁之長,讓創新成果在最短周期內進入市場,這就是驅動器的力量。
從低端轉移到高端協同
當好長三角産業承接地
5月下旬的“投資安徽行”系列活動啟動大會期間,共有174個項目簽約,其中不乏來自長三角的高端産業。
由於地緣相近,發展階段不同,安徽承接滬蘇浙産業轉移有很長的歷史。然而,許多年前,跨省際轉移到安徽的不少是落後産能。彼時的安徽,産業離不開“煤糧鋼”,要素驅動型的發展模式曾讓安徽面臨低端産業承接的尷尬。
今天的安徽正從要素驅動跨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動態存儲芯片産業、新型顯示産業、新能源汽車産業、人工智能與製造業融合産業共同組成的“芯屏汽合”,集成電路、白色家電等面向消費終端的現代製造業、生物醫藥大健康産業、人工智能産業組成的“集終生智”,成為“安徽造”鮮明的新特徵。
新産業地標,註定是帶來全新的産業承接。
標準化廠房、人才公寓、文體中心……皖蘇交界的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內,新項目陸續落地生根。“我們與南京市浦口區聯手打造産業園區,瞄準半導體和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探索産業協同。”滁州市南譙區發改委重點辦相關負責人説。
“我們是最早一批落戶的企業,皖蘇一體化産業合作機制讓項目進展順利,産能爬坡比預想快很多。一期已進入試産階段,達産後可年産6英寸晶圓72萬片,預計年銷售收入10億元。”南京華瑞微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總經辦主任翁錦烽説。
從低端轉移、單向承接到協同互補、利益共享,安徽18個省際産業合作園區深耕長三角産業協同“試驗田”,加速融入滬蘇浙産業鏈供應鏈,共同組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長三角産業鏈聯盟,合力補鏈、固鏈、強鏈、延鏈。
皖北宿州,安徽省際産業合作園區之一的張江蕭縣高科技園正探索以區域産業協同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今年前4個月實現産值5.8億元,同比增長81%。“在上海張江輻射帶動下,我們積極融入長三角産業鏈供應鏈版圖,通過品牌共享、&&共建、基金共育、合作共贏,促進本地産業邁向中高端。”園區服務中心主任董莉説。
外地人印象中“農”字當頭的阜陽,也成為高端産業聚集地。來自浙江的巨東再生金屬綠色智能製造、來自江蘇的賽潁光伏電池及組件、來自上海的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研發生産……一批滬蘇浙的百億級投資項目落地,以一體化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動能。
皖南蕪湖,江北新區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建設按下“快進鍵”。“長三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集聚發展,算力需求激增。我們正探索長三角算力資源共用共享,加快構建算力資源‘一體協同、輻射全域’發展格局,助力區域先進製造業。”蕪湖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副局長方堅説。
工程車川流不息、鋼筋撞擊聲此起彼伏……池州市青陽經濟開發區,總投資148億元的安徽寶鎂年産30萬噸高性能鎂基輕合金及深加工項目建設正全速推進。池州已初步形成以鎂基為代表的新材料産業,這個皖江城市隨之走進了“鎂”好時代。
從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各類電子産品到汽車結構件,再到軌道交通裝備、醫療器械,鎂基新材料應用廣泛。“以‘鎂’為媒,越來越多的長三角企業到池州布局,我們正越來越深地嵌入到長三角産業鏈供應鏈中。”池州市副市長何剛説。
在“皖電東送”主戰場淮南,連續兩屆淮南轉型發展大會上,簽約項目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車等産業,其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項目佔比明顯增長,從35%提高到44%。
據安徽省統計,2022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4300多個,實際到位資金超過1萬億元。滬蘇浙還為安徽一産、二産、三産提供了巨大市場,與安徽經濟實現了“珠聯璧合”。
産業承接的最理想狀態,一定是有機地互相嵌入,而不是無機地盲目扎堆。要素能合理流動並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重大生産力布局得以優化,國內大循環得以暢通。這,也許是安徽揚製造特色鮮明之長,當好長三角産業承接地的新使命。
從共護一江水到同飲一江水
築起長三角綠色大屏障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生態保護沒有隔離帶,何況一域。
長三角地區山水相連。在最西端的安徽,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從這裡向東奔向大海,皖西大別山是淮河中游、長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補給區,皖南山區是錢塘江流域的水源地。
着力建造新安江、長江、淮河以及江淮運河四條生態廊道,構建皖南山區、皖西大別山兩條生態屏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長三角生態屏障……打開《安徽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字裏行間透出推進長三角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的決心。
綠樹成蔭,鳥鳴啁啾。初夏時節,江淮大地滿目蔥蘢。宣城市旌德縣馬家溪國家森林公園深處,一株株紅豆杉舒枝展葉。這片2萬多畝的林場猶如綠寶石,鑲嵌在長三角沃土上。
“一定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宣城市委書記李中説。宣城毗鄰蘇浙,地近滬杭,森林覆蓋率超過60%。林業部門曾算過一筆賬,全市森林年可固碳420余萬噸,是該市工業企業碳排放量的1.5倍,堪稱長三角地區的“綠肺”。
安徽省林業局一級巡視員齊新説,安徽森林面積約佔長三角地區三分之一,作為長三角上游省份,守綠護綠的意義已超越了省界。築牢大別山區、皖南山區綠色屏障,可澄凈下游江河水質、涵養地下水源,還能固碳生氧,有助於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改善。
“快看!又見江豚了!”在銅陵、安慶長江沿岸,總有市民面對江豚的出現興奮不已。圓圓的腦袋,微翹的嘴角,有“微笑天使”之稱的長江江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物種,曾一度瀕於滅絕。
“江豚是長江健康狀況的‘晴雨表’。我們強力推進長江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確保一江碧水向東流,確保留住‘長江的微笑’。”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馬建華説。
順江而下,行至長江皖蘇交界水域。晚上9時許,馬鞍山市的漁政執法人員崔聖夏帶着行政執法儀、夜視儀,準備到江堤巡查。
“這裡兩省交界,違法人員喜歡打執法的時間差和空間差,過去異地違法調查取證有不少困難。兩年前馬鞍山和南京建立蘇皖交界水域聯防共治機制以來,執法效率高多了。”崔聖夏説。
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協同推進跨界水體保護,新安江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南京和馬鞍山的江寧—博望供水一體化簽約,實現同飲一江水目標……從共護一江水到共飲一江水,安徽在守綠護綠中,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北緯30度線穿越皖南大地,造就天下奇景黃山。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景區共接待進山游客170萬人,其中60%來自長三角地區。安徽正大力引客入皖,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康養基地。
皖西大別山區,六安市面向長三角發達地區消費群體和市場,建設“生態原味·鄉宿六安”精品民宿。今年一季度,新建、改建民宿40多家,完成投資2.77億元。
亳州市蒙城縣打造“綠色亳農”品牌,圍繞西藍花、青豆、馬鈴薯、甘藍等發展連片蔬菜生産基地,高標準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長三角版圖上,美好安徽必定是發展高質量和生態高顏值的有機統一。
揚生態資源良好之長,安徽天生麗質,安徽錦繡可期。
從“左右逢源”到通江達海
拓寬長三角開放新通道
攤開長三角地圖,以合肥為圓心,500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圈,集聚了全國30%的人口、35%的經濟總量、40%的消費市場。
這是一個“左右逢源”的省域。長三角地區有安徽,中部地區有安徽,長江經濟帶有安徽,“一帶一路”有安徽……這裡是長三角地區承東啟西的橋頭堡。
安徽省廣德市新杭鎮東與浙江省長興縣毗鄰,北與江蘇省溧陽、宜興相連,素有“雞鳴三省”之稱。過去群山阻隔,三省在此連而不通。今天的廣德,共有縣級以上與蘇浙毗鄰公路18條,里程超過500公里。出山向海的路也修到了這裡,推動新杭鎮躋身産業強鎮。
“一體化進程下,省際經貿往來更加密切,我們成為長三角的內陸腹地。新杭鎮的産業園入駐300多家企業,九成來自滬蘇浙。”新杭鎮鎮長劉德懷説。
2022年底,引江濟淮工程試通水通航,長江與淮河歷史性“牽手”。“引江濟淮讓長三角地區的縱深更為廣闊,長三角地區的工農業産品可以由此北上,北方豐富的煤炭資源也可以南下。”安徽省時代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必定説。
依託長三角,安徽不斷打開通往中西部內陸腹地的新通道。
陸運,加密對接長三角、中部地區高速公路省際出口。水運,蕪湖港朱家橋物流園區一期碼頭建成,安徽省港航集團開展新一輪港航資源整合。空運,加快建設合肥機場“一樞紐一中心”和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推進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
揚內陸腹地廣闊之長,擁江而立,向海而興。
5月19日,隨着汽笛鳴響,一列中歐班列緩緩駛出合肥,向西而去。截至目前,中歐班列(合肥)累計發送3200多列,覆蓋18個國家、114個國際站點城市,大批來自長三角地區的貨物從這裡走向世界。中歐班列(合肥)還牽手寧波北侖港、上海洋山港開行鐵海聯運班列,為安徽乃至長三角推動外貿促穩提質提供新通道。
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之稱的蚌埠港熱鬧非凡,堆場內集裝箱整齊擺放,泊位上重型吊機揮舞着“巨臂”,航道內船舶往來穿梭……
站在更高起點,這塊長三角的內陸腹地正深度參與國際産業分工合作,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資源,加快建成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結。今年一季度,安徽進出口1772.6億元,其中出口1183.2億元、增長15.5%,增幅居長三角第一。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提出,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主動靠上去、全力融進去,縱深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潮平兩岸闊,江淮正奮楫。
(參與記者吳慧珺、水金辰、王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