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人事 政情 本網 旅遊 圖片
新華網 > > 安徽頻道 > > 正文

星河壯闊 安徽“問天”

2023年04月27日 08:45:3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太夢。

    從新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在安徽廣德成功發射,到中國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在安徽合肥投入運作,安徽“問天”已逾60載。

    鬥轉星移,甲子輪回。叩問蒼穹,矢志不移。4月下旬,隨著第八個“中國航太日”主場活動、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在合肥陸續舉行,航太界人士雲集江淮大地。

    以創新為引領的航太事業發展,正化為安徽堅持以創新型省份建設推動高品質發展,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生動實踐……

    開拓:從“603基地”到“天都實驗室”

    1960年9月13日,伴隨著噴射騰起的白煙,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在位于安徽廣德的603基地成功發射。安徽自此與航太事業結緣,留下一串串“問天”的奮鬥足跡。

    群山懷抱下的603基地探空火箭發射場舊址,52米高的籠式火箭發射架如今依舊巍然屹立在山坳中,它見證了中國航太人的奮鬥史,這裏創造了中國航太史上的多個第一: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氣象探空火箭,成功發射和回收了我國第一枚高空生物試驗火箭,成功完成了我國第一次電離層探測試驗任務……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等都曾在這裏一次次點燃夢想。

    2021年12月,承載著“問天”新夢想,國內首個深空探測(天都)實驗室由國家航太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聯合共建成立。

    “選址合肥,主要考慮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中科大、中電科38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大院大所雲集,相關科研難題可以更好更快解決。”深空探測(天都)實驗室科技發展部部長張哲説,依托城市創新底色,未來深空探測實驗室相關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合肥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

    據深空探測(天都)實驗室執行主任關鋒介紹,實驗室正式投入運作一年來,已實現良好開局。

    第八個“中國航太日”期間,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空探測學院”正式挂牌、合肥市深空科學城概念性設計規劃發布、鵲橋通導技術試驗衛星正式命名為“天都一號”“天都二號”……一係列研究規劃及實施方案在合肥公布。

    深空無限,天都為峰。“天都”之名,源自安徽黃山主峰“天都峰”,中國航太再次挂載安徽符號。

    不久後,合肥市的西北郊將再起一座城——深空探測(天都)實驗室深空科學城。據合肥市有關部門介紹,這個深空探測綜合性研究基地至少能滿足8000名科學家的工作生活需要,將圍繞深空技術、深空科學、深空資源、深空安全四大領域的12個研究方向,支撐和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工程。

    在深空探測中,小行星防禦是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在合肥創新産業園,畢業于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的劉毅正在針對小行星防禦開展相關科研實驗。“開展小行星防禦研究工作,是為保護地球和人類安全貢獻中國力量。”劉毅在輕松又純凈的科研環境中,天馬行空地暢談著自己的深空探測理想。畢業後回到安徽,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科研夥伴,計劃要將這些理想一步一步實現。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安徽,正踏上新徵途。盡管徵途漫漫,但那裏星河壯闊、星漢燦爛……

    創新:從坐住坐穩“冷板凳”到“栽樹工程”

    在安徽合肥,有一座島,連著火星和月亮。

    合肥科學島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地。島上,有一群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專注于航太前沿技術攻關、衛星載荷研制以及航太器關鍵組件研發,實驗室的燈有時亮到深夜。

    科學島上又是一個春天,窗外滿目青翠。固體物理研究所中,特種航太金屬材料研究團隊負責人韓福生研究員正指導學生測試“嫦娥鋼”材料的拉伸性能。韓福生説,他們研制的“嫦娥鋼”拉桿及限力桿成為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登月以及天問一號登陸火星的關鍵緩衝元件。此外,內耗與固體缺陷研究部研制的“高性能金屬減振器”作為重要減振構件保障了衛星載荷的高精度探測。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不斷走向未來。

    近年來,安徽省抓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貫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全力探索“從0到1”“從1到N”的發展路徑。相關部門滾動編制“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等清單,通過揭榜挂帥、定向委託等方式,輔之以集中優勢力量協同攻關,多個科研機構研發的自主創新成果進入了航太運輸係統、空間基礎設施、載人航太、深空探測等航太重點任務中。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內,中科大副教授劉宇在一臺大型實驗裝置前忙碌著。

    “每一個航太器能夠成功升空運作,都離不開這個大傢夥。”據劉宇介紹,這臺正在運作的實驗裝置正在模擬空間環境。各類航太器在發射之後,會在空間環境中運作,這臺實驗裝置就是通過模擬空間電漿體環境,充分認識人造衛星、空間站等航太器的工作環境,以及這些環境受到太陽風暴等空間天氣的影響過程和機理,從而保障航太器穩定運作。“我們的目標是基于人類對空間環境的不斷監測,預測空間環境的未來變化趨勢,預報空間天氣。”

    該實驗室在研究過程中發展了多種空間探測技術,部分也在航太領域得到轉化應用。例如,在實驗室中研發的一種平裝探針技術,具有飛行器表面共形的優勢,能夠在不幹擾飛行器工作前提下開展參數測量。“這是中國航太精神的勝利,也是安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結下的碩果。”劉宇説。

    安徽珍視航太事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堅持創新驅動,助推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越來越多的安徽“造”正閃耀深空……

    賦能:從“海絲一號”到“巢湖一號”

    和煦的陽光,灑在合肥中安創谷科技園蔚藍色的玻璃幕墻上,折射出七色的光。

    乘電梯來到A1棟35樓,中科星圖數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展廳大屏上,蔚藍色的數字地球正跳動著。輕點滑鼠,合肥市高清衛星遙感影像圖映入眼簾,八百裏巢湖、環城公園……一幕幕遙感影像通過衛星視角生動展現著這座城市的樣貌。

    在“中國航太日”的主場活動中,中科星圖發布了星圖地球超算數據工場。“這是一款集遙感技術與超算、智算技術深度融合的高性能處理開放平臺,將人工智慧深度融入衛星數據,構建空天數據處理係統,旨在實現光學、雷達、高光譜等遙感數據的智能處理、應用及知識資訊的自動處理、提取、分發和服務。”中科星圖副總裁、星圖地球高級副總裁劉源浩説。

    在合肥,中科星圖落地了星圖地球、星圖測控、星圖智慧、北鬥伏羲4家子公司,中科星圖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已啟動建設,將持續推動線上數字地球産品的研發和創新應用,拓展應用場景和服務領域,更好地助力安徽省、合肥市打造千億級空天資訊産業生態。

    合肥正在成為安徽省空天資訊産業發展的集聚區。安徽中安創谷科技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芳説,中安創谷科技園一期、二期已經挂牌空天資訊産業園,作為空天資訊産業的先期承載區,將打造“衛星核心組件—衛星測運控—衛星數據應用”的空天資訊産業基地和平臺,推動要素集聚、創新引領、産業集群發展。

    天上有一種神秘的“星星”,不論是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還是雲遮霧繞的白天,它們都可以給地球拍出“高清”大圖,猶如“上帝之眼”,窺探著這個藍色星球上的一舉一動。這類神秘的“星星”就是SAR衛星,即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2020年12月,中電科38所自主研發的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太空中自此首度有了“安徽造”的商業SAR衛星。這顆衛星填補了中國商業SAR衛星的空白,也標誌著中國商業遙感SAR時代的到來。

    一年多以前,中電科38所研制的“巢湖一號”SAR衛星升空,奔赴浩瀚星辰,與“海絲一號”一起,率先實現國內商業SAR雙星組網運作。將全天候、多維度給地球“拍照”,隨時提供及時、精準的監測服務,自然災害發生情況、森林覆蓋率有沒有變化、交通情況怎樣、農作物長勢如何,這些地面變化都逃脫不了它的“火眼金睛”。

    “‘海絲一號’實現了商業SAR衛星數據的國産化,隨著人工智慧的賦能和互聯網應用模式的創新,商業遙感衛星的應用將創造更大價值。”中電科首席專家盛磊説。

    安徽還自主研制、發射及參與發射了天鏈二號、高分十號、墨子號等多顆衛星,並謀劃發射碳監測等係列衛星。

    在合肥舉辦的空天資訊産業與商業航太發展研討會上,安徽省空天資訊産業基金正式簽約。4月26日,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期間,在空天資訊産業峰會上,方正和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裁李堯琦解讀了這個基金。

    “該基金由方正和生與中科星圖共同發起設立,引入合肥市高品質發展引導基金、安徽省人工智慧母基金,總規模20億元。”李堯琦説,“基金將發揮各方産業資源優勢,專注于投資空天資訊及人工智慧領域的高成長企業,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

    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張亞偉説,安徽省的空天資訊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以合肥、蕪湖為帶動,以航太宏圖、中科星圖為牽引,集聚110多家上下遊企業、研發機構的産業集群。

    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在安徽,一個千億級的“空天係”産業生態,正加速向我們走來!(本報記者李亞彪、吳慧珺)

    

[責任編輯: 鐘紅霞 ]
敬請關注“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7112956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