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山市歙縣的賣花漁村山坡上盛開的梅花如詩如畫。本報記者 潘 成 攝
山潑黛、水挼藍、翠相攙,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迎着和煦的春風,黃山迎來了浪漫恣意的最美季節。
3月18日,沿山間公路蜿蜒向上,記者來到歙縣大山深處的霞坑鎮石潭村。
登高遠望,雨後初晴的石潭分外絢麗清新:連綿起伏的群山中,錯落有致的粉墻黛瓦,掩映在如夢如幻的雲蒸霞蔚中,山坡上、小河邊、古宅旁,到處是金黃色的色塊和線條,層層疊疊的油菜花與散落其間的梅花和桃花交相輝映,令人心曠神怡。
油菜是黃山市各地鄉村普遍種植的傳統農作物。然而,讓石潭人沒料到的是,最尋常的油菜花,竟因為一張攝影照片而變得分外生動。
上個世紀90年代,在一次亞洲國際攝影展上,石潭村的一張油菜花照片得了大獎。從此,名不見經傳的石潭一夜走紅,被攝影圈譽為油菜花最美拍攝地之一,游客紛至沓來。
緣於攝影,石潭的故事益發生動而精彩。霞坑鎮黨委書記張善山介紹,石潭村目前種植油菜花約1500畝,花期主要在三四月份,全村現有民宿客棧50多家,可同時接待3000多人食宿,正常年景接待賞花的游客約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4000萬元。今年從3月10日到現在,前來石潭賞花的游客日均達1萬人次,單日最高接待量超過2萬人次,勢頭好於往年。
同樣處於深山中的歙縣雄村鎮賣花漁村,現有盆景培育基地1500余畝,是徽派盆景的發源地,在業內享有較高聲譽,但對大多游客來説,1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遙遠的美麗傳説。
近年來,悄然興起的攝影旅游,讓賣花漁村以更加藝術的方式迅速“出圈”。歙縣文旅部門乘勢而上,連續多年舉辦賣花漁村梅花藝術節,讓這個偏遠的小山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去年,賣花漁村盆景銷售額達26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萬元,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非遺旅游村寨。
“從1月24日到3月8日,今年的梅花藝術節共接待游客16萬人次,實現交通、食宿等服務業收入近400萬元,帶動盆景銷售約400萬元。”賣花漁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項濤告訴記者。
梅花、桃花、梨花、茶花、映山紅、油菜花……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紅,帶着萬物生長的朝氣,裝點着黃山的最美春光,吸引着眾多的攝影者和賞花客,讓春天的黃山大地分外熱鬧、生機盎然。
黃山市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從2011年起,該市在全國率先打造了179個“百佳攝影點”,着力培育融自然、生態、人文、服務於一體的攝影産業,讓賞花、採摘、曬秋、婚慶、寫生、戶外、民宿等鄉村旅游特色産品不斷升溫,也讓一大批“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普通山村搖身成了鄉村旅游地,深刻改變了山區群眾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黃山市鄉村旅游已覆蓋70%以上村莊,2022年接待游客4004萬人次、旅游收入283億元,近10萬農民變身旅游“服務員”。(記者 吳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