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人事 政情 本網 旅游 圖片
新華網 > > 安徽頻道 > > 正文

劉文清:給大氣環境“把脈”

2022年11月23日 10:29:03 來源: 新華網

  劉文清

  1954年生於安徽蚌埠,原籍江蘇徐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學術所長。主要從事環境監測技術和應用研究,發展了環境光學監測新方法,研發了系列環境監測技術設備並實現産業化,集成了大氣污染綜合立體監測系統並進行應用示範,開拓形成了我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5項,發明專利授權50余項,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劉文清在實驗室測試實驗裝置的光路準直性。

  “一束光打過去,就知道污染物濃度是多少。像醫生給病人做CT一樣,我們是給大氣環境做CT的人。”作為我國環境光學這一新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學術所長劉文清率先提出了開展光學與環境交叉科學的創新研究。

  劉文清在航天載荷電裝間,使用高清晰檢測設備審查電路板電裝質量。

  光學、環境科學,在普通人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學科,為何能産生交集?

  劉文清檢查航天衛星産品研製工作,對自研的成像光譜讀出電路信號進行判讀。

  “空氣中的各種成分,包括污染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吸收光譜。通過設備對污染物進行立體垂直探測,就可以知道光路上不同高度的污染物的成分和含量。”劉文清介紹,目前,他率領團隊建立了包括400多種大氣污染物、100多種水體污染物、20多種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光譜特徵數據庫,研發了污染物光譜定量解析算法和工程化應用軟體,不僅能為大氣環境“把脈”,還能“診斷”水體、土壤的污染情況。

  劉文清提醒技術人員真空環境下遙感載荷熱試驗的注意事項。

  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到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14年間,劉文清帶領團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建設天藍、水清、草美的生態環境,打造了一個“天、地、空一體化”的立體綜合監測網。2008年,劉文清率領團隊建立覆蓋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系統,為空氣污染預警和制定減排措施提供科學數據支撐。2022年,劉文清團隊研發的車載激光雷達,能夠快速精確獲取大氣顆粒物的區域分佈特徵,並成功預測了冬殘奧會第一天的沙塵污染。

  劉文清在“總碳柱觀測網合肥站”查看地基高光譜數據。

  2018年5月9日,高分五號衛星成功發射,我國實現了獲得全球污染氣體分佈數據的能力。衛星搭載了安光所自主研製的3個大氣監測設備,作為這些設備的總設計師,劉文清堅定地認為:“國之重器不能依靠進口,必須應用自主儀器設備!”

  劉文清在新型大氣痕量氣體探測載荷定標現場,和研製人員一起開展該載荷的實驗室定標。

    

  劉文清在大氣痕量氣體探測載荷定標現場認真查看定標數據。

  “我們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實現了‘跨越,再跨越’。”劉文清謙遜地説,“如果滿分10分,我得給自己扣2分。這2分寄希望於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們,希望他們能夠繼續攻克難關,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突破‘卡脖子’問題,開發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更加先進的光學監測技術和設備。”

  劉文清和青年學子分享科研心得。

 

  監製:徐國康 宋衛義

  文字 :張理想 晉文婧

  攝影:徐國康 溫沁

  視頻: 劉子淩

  編輯:周雨濛

  安徽日報

  新華網安徽頻道

  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 周雨濛 ]
敬請關注“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4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