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人事 政情 本網 旅遊 圖片
新華網 > > 安徽頻道 > > 正文

龔知本:一生“追光”

2022年11月16日 15:26:50 來源: 新華網

龔知本

  大氣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大氣光學及其工程應用研究,在鐳射大氣傳輸及相位校正、高分辨大氣吸收光譜、大氣氣溶膠光學特性、大氣光學參數探測及其設備研制等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

  龔知本一直從事大氣光學及其工程應用研究,是中國應用大氣光學主要開拓者。

  “大氣光學是研究大氣和光相互作用産生的一係列線性與非線性效應。我們平時看到的實際大氣中的光學現象,比如夜晚的星星會眨眼睛,沙漠或海邊升起海市蜃樓等等,就是這些相互作用産生的效果。”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龔知本目光如炬,思維縝密,洪亮的聲音略帶江蘇口音,説起一生從事的大氣光學總是滔滔不絕。

  他負責建成的我國最大的公里級控溫高分辨吸收光譜實驗係統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主持研制完成了我國最大的平流層氣溶膠探測鐳射雷達、第一臺可移動雙波長米散射鐳射雷達等一大批大氣光學參數測量設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以及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勞模等榮譽稱號。

  龔知本堅持每天看書,知行合一,用書中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年近九秩的龔知本,心中裝著一部安光所的創業史。1970年12月,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立。第二年,長光所、上光所與大氣所三所有關從事大氣光學研究部門合並到安光所,籌建成立大氣光學研究室。龔知本在這一年來到大氣光學研究室,從此便扎根“科學島”,一晃已經50多年。

  龔知本在實驗室與團隊成員一起進行鐳射大氣傳輸倣真試驗。

  “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圍繞我國的鐳射、紅外和光學工程任務,開展有大氣相關影響的預研性研究,特別是鐳射大氣傳輸研究。”龔知本説。鐳射在大氣傳輸過程中,除了受到風場、溫度、壓力、濕度、能見度等常規氣象要素影響外,更主要受到所謂特殊大氣光學參數影響,包括大氣光學湍流、大氣氣溶膠等。其中,大氣湍流引起的大氣折射指數的隨機起伏,嚴重影響鐳射光束在大氣中的傳輸特徵,統稱為“大氣湍流效應”。

  龔知本院士正在給青年學生講解鐳射雷達溫度測量精度。

  在他的帶領下,安光所與成光所合作建立了自適應光學對大氣湍流效應校正實驗係統,並進行了係統性實驗研究,獲得了一些原創性成果。龔知本説:“在沒有相位校正的情況下,大氣湍流引起的鐳射跟蹤係統的跟蹤誤差可達幾十微弧度;當實現相位校正後,其跟蹤精度要小于1微弧度。”

  龔知本在實驗室突破眾多技術瓶頸,探尋“風雲變幻”的奧秘。

  從鐳射大氣傳輸及相位校正,到高分辨大氣吸收光譜,再到大氣氣溶膠光學特性,龔知本帶領團隊在大氣光學領域開展一係列開拓性的研究工作,為安光所發展以鐳射大氣傳輸為重點的大氣光學、以環境監測技術為重點的環境光學奠定了基礎。

  龔知本對海洋大氣邊界層高分辨率溫濕度結構開展攻關研究。

  “大氣光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隨著我國鐳射、紅外和光學技術的發展,這些工程特別鐳射工程,在研制和應用中必需要了解大氣對工程的影響,同時還面對如何克服或減小大氣影響的問題。”對大氣光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和廣闊前景,龔知本始終信心堅定。他建立起鐳射雷達團隊,攻關鐳射雷達大氣探測技術,自行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口徑最大、功能較全的L625大氣探測鐳射雷達,實現平流層氣溶膠、水汽、臭氧、溫度等綜合性大氣探測。

  龔知本在實驗室與青年學生分析研究高分辨吸收光譜測量試驗。

  隨著強鐳射技術迅速發展,我國急需進行鐳射技術整合試驗。龔知本負責鐳射試驗場建設的總體規劃設計及一批大氣光學參數測量關鍵設備的研制,讓我國第一個基本設施比較完善的合肥鐳射試驗場在科學島上傲然而立。“試驗場成功地開展了許多次重要的鐳射技術試驗,為我國強鐳射技術的發展和技術驗證作出了重要貢獻。”龔知本説。

  薪火相傳,龔知本與青年學生分享自己的求學經歷和治學心得。

  歲月壓彎了龔知本的身軀,卻沒有消磨他獻身科研的鬥志。他還是每天到辦公室,關心關注青年科研人員的研究進展,並對他們寄予厚望:“經過50多年發展,大氣光學面向學科前沿,面向我國先進鐳射光電工程應用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國計民生問題,不斷凝練學科方向。大氣光學的未來,在青年一代身上。”

 

  監制:徐國康 宋衛義

  文字: 張理想

  攝影:徐國康 徐旻昊

  視頻:徐旻昊 羅廣心

  編輯:周雨濛

  安徽日報

  新華網安徽頻道

  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 周雨濛 ]
敬請關注“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3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