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人事 政情 本網 旅遊 圖片
新華網 > > 安徽頻道 > > 正文

中科大獲取史前人類食物加工方式演變直接證據

2022年02月15日 16:31:19 來源: 安徽日報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楊玉璋教授團隊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對蚌埠雙墩遺址出土部分石制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殘留古代淀粉粒進行了植物種屬來源和損傷特徵分析,首次獲取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植物性食物加工工具磨盤磨棒向杵臼組合工具轉變的直接證據。相關成果發表在牛津大學主辦的國際知名考古學雜志《考古定年學》上。

    史前人類食物加工方式演變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顯示,早在距今2.8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黃河中遊地區的早期人類已經開始使用不規則的石質研磨工具,對各類採集獲取的野生植物資源進行加工處理。此後,該類工具在我國南北各處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遺址被長期使用,並在距今9000至7000年的裴李崗文化階段發展到頂峰,形成形態規整、制作精良的磨盤磨棒組合工具。然而,在進入距今7000年後的仰韶文化階段後,該類工具卻快速消失。有研究認為,磨盤磨棒組合工具的衰落與仰韶文化時期史前農業的快速發展有關,即隨著農作物在人類食譜結構中比重的迅速上升,杵臼類具有更高效率的脫殼工具逐漸取代磨盤磨棒,成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以來的主要食物加工工具。然而,由于考古材料的缺乏,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證明上述食物加工方式轉變的發生。

    蚌埠雙墩遺址位于淮河北岸,是淮河中遊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過渡階段的代表性遺址。非常難得的是,考古發掘人員在該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同時發現了磨盤磨棒與杵臼兩類石質加工工具,為研究上述兩類食物加工工具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契機。研究人員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對該遺址出土的6件石器表面古代淀粉粒殘留物進行了提取,發現了來自小麥族、水稻、薏苡、蓮藕、豇豆屬等不同植物種屬的古代淀粉粒。

    研究表明,不同類型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淀粉粒種類及損傷特徵皆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其中制作簡單粗糙的石質磨盤已不具有研磨功能,且加工對象也較為單一,與裴李崗文化時期相比,其功能出現明顯退化。而杵臼類組合工具則同時具有砸擊和研磨兩種功能,脫殼效率更高,其加工對象更為多樣。最為重要的是,農作物水稻的淀粉粒僅發現于杵臼樣品表面,這一發現為研究距今7000年前後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杵臼類工具逐漸取代磨盤磨棒成為專門的農作物加工工具提供了直接證據,對研究我國史前先民食物加工工具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陳婉婉)

    

[責任編輯: 周雨濛 ]
敬請關注“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整合閱讀

  • 這塊“雪螢幕”點亮北京冬奧“雪如意”

    這塊“雪螢幕”點亮北京冬奧“雪如意”

  • 新華全媒+丨“無人農場”的科技春耕

    新華全媒+丨“無人農場”的科技春耕

  • 【“飛閱”中國】風雪大別山 雲瞰如巨卷

    【“飛閱”中國】風雪大別山 雲瞰如巨卷

  • 帶你了解安徽優化營商環境最新政策!

    帶你了解安徽優化營商環境最新政策!

  • 【“飛閱”中國】初春如畫 雪落成詩

    【“飛閱”中國】初春如畫 雪落成詩

  • 【新春走基層】書香迎春來

    【新春走基層】書香迎春來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7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