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人事 政情 本網 旅遊 圖片
新華網 > > 安徽頻道 > > 正文

詩歌:標記馬鞍山城市文化的最好注腳

2021年10月11日 18:30:15 來源: 馬鞍山市委宣傳部

    詩歌,一種浪漫而又直抒胸臆的藝術表現形式,高度凝練、短小精悍,是語言中的藝術。與詩歌相伴,無疑是幸福的,住在一座詩歌之城,又是幸運的。橫跨長江兩岸的馬鞍山,境內山水縱橫、峰奇嶺秀、溪清魚肥,是歷史上文人墨客偏愛的山水之都。從中國山水詩開創者謝朓開始,以詩仙李白流連終老于此為標誌,千余年來,詩人與馬鞍山的綿綿情意,成就了這座城市與詩歌的千年情緣。

    追尋先人的腳步,得益于先天的優勢,詩歌在馬鞍山這片充滿詩意的沃土上生根、發芽、成長、茂盛、繁榮,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為城市發展賦予能量,成為馬鞍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印記。

    一份追尋先人腳步的堅定豪邁

    大江東去,奔流浩蕩。山川清秀,人傑地靈。

    詩意盎然的馬鞍山,與詩歌的不解情緣,有著深厚的淵源和先天的優勢。自古以來,馬鞍山地區便為東西交通之要衝,南下北上之咽喉,歷代文人墨客在此雲集星散,文明之厚重在此沉淀。

    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之際,馬鞍山屬于楚頭吳尾。秦漢時期,東西兩岸又分屬會稽郡與九江郡。六朝更疊,馬鞍山成為扼守首都建康(今南京)之西南門戶,軍事地位陡升。同時,地近京畿,王孫貴族常于此嘯吟咏嘆,“文的自覺”隨之到來。唐宋時期,江北之和州(州治歷陽)、江南之太平州(州治當涂)得到進一步開發,交通便捷,人文薈萃,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詩文流韻,燦然生輝。流風余韻,波及元明清。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1200多年前,年輕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心雄萬丈,仗劍去國,出三峽,浮江漢,遊吳越。當他剛剛踏開工鞍山這片奇麗的山水之境,只輕輕一首《望天門山》,便登上了盛唐詩國的時代舞臺。

    千古人文地,一城山水詩。歌咏馬鞍山的詩文蔚為大觀,傲視江東,垂聲後代。

    馬鞍山作為詩仙李白的終老之鄉、絕筆之地,除李白之外,周興嗣的《千字文》、劉禹錫的《陋室銘》、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李之儀的《卜算子》等千古名篇均成就于此,還有白居易、杜牧、曾鞏等600多位詩人雁陣般棲居于這片詩靈之地,留下了千余首膾炙人口的詩文。

    可以説,馬鞍山的詩文底蘊極為豐厚,馬鞍山人也十分珍惜這一歷史遺産,保護傳承的同時,矢志不渝挖掘內在的詩歌文化。

    斯人已逝,但詩意棲居,追尋先人蹤跡,卻成為這座城市矢志不渝的堅守。

    一個堅守了33載的詩歌之約

    延續千年連綿不斷詩風熏陶下的馬鞍山人民,在崇尚詩歌的同時,更加熱愛文化,以詩歌為靈魂的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人們參與詩歌節、傳播詩歌文化,讓詩歌的“基因”深深烙入城市肌理。

    為紀念詩仙李白,傳承詩歌文明,弘揚民族文化,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國際交流,自1989年起,馬鞍山市委、市政府決定于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舉辦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節慶期間開展大型文藝演出、詩歌創作和朗誦比賽、國際友人吟詩會、經貿洽談、旅遊觀光、李白研討、群眾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作為首屆詩歌節的主要參與者之一,馬鞍山市文化名人戎林對30多年前的往事記憶猶新。他回憶,李白詩歌節當時還叫國際吟詩節,活動大受歡迎,還來了很多國際友人,那個時候,才知道原來李白的詩在國際上也有影響。

    1992年,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被國家列為中國國際觀光年百項旅遊節慶活動之一。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五大節慶活動之一。經過多年的積累,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形成了自己的活動特色,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標誌。

    鑒于多年舉辦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的成功經驗和良好效果,2005年初,經國務院批準,第一屆中國詩歌節在馬鞍山市舉辦。

    自2006年開始,在中國國際吟詩節的基礎上,每年舉辦馬鞍山中國李白詩歌節。

    2014年,中國詩歌學會授予馬鞍山市“中國詩歌之城”稱號。“中國詩歌之城”現已成為馬鞍山市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

    2015年,馬鞍山開通了“詩歌之城”微信公眾平臺,為詩歌愛好者提供詩歌資訊和體驗服務,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詩歌文化資訊中心、體驗中心和服務中心,讓詩歌愛好者盡享“詩歌盛宴”。

    2018年,中國馬鞍山李白詩歌節迎來了30歲的“生日”。

    30年的發展,讓這座城市浸潤在濃濃的詩意中,市民的文化素質和文學修養不斷刷新,城市文化內涵和品牌效應得到不斷提升。

    時間來到2021年。經過30多年的積累,馬鞍山李白詩歌節已從單一的詩歌吟誦發展到融歌舞、吟詩、經貿和旅遊等為一體的係列活動,已形成獨具魅力的本土特色,並成為馬鞍山市一張閃亮而耀眼的“文化名片”。

    2021年10月13日,圍繞建黨百年“主題紅色”和推進長江大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的“生態綠色”,第33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將再次啟幕,實現新的跨越。

    一束照亮悠長生活的精神之光

    尋詩歌之魂,品詩歌之美。詩歌猶如一束溫暖的陽光,為每日平淡的生活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住在詩的城,懷揣詩的夢。詩歌賦予了城市以浪漫靈動,也讓住在這座城裏的人充滿了骨子裏的文藝氣息。他們熱愛詩歌,吟誦、背誦、抄寫、創作詩歌的文化活動每年都在舉行。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少年兒童。每一年金秋,他們都會在一場以詩為名的盛會中相遇,盡享詩歌帶來的愜意,陶冶高尚情操。

    自2001年起,馬鞍山便開始組織大規模的青少年古詩文吟誦活動,成立各類群眾性詩社百余個,歐震、李剛等一批新生代詩人佳作不斷。全市愛好、學習和創作詩歌的不下萬人。市民願意把精力放在學詩、誦詩、寫詩上。據統計,目前有2000多位市民一直在堅持詩歌創作,這些市民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活躍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詩歌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創作詩歌是幸福的,與詩歌作伴,人生將永不孤寂。”曾獲得紅星杯“校園小詩人”詩歌大賽一等獎的蔣玉栗動情地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片詩意的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才人。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這座城市將繼續闊步向前,用心為新時代唱出嘹亮動人的新歌,用筆為“生態福地、智造名城”寫出更加美麗輝煌的詩篇!(黃瑩)

[責任編輯: 鐘紅霞 ]
敬請關注“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整合閱讀

  • 一組老照片,帶你觸摸長津湖畔的“冰與火”

    一組老照片,帶你觸摸長津湖畔的“冰與火”

  • 7幅手繪,帶您了解合肥聚力建設的“七城”

    7幅手繪,帶您了解合肥聚力建設的“七城”

  • 比電影更震撼!他曾用鏡頭記錄長津湖戰役

    比電影更震撼!他曾用鏡頭記錄長津湖戰役

  • 真實再現!走進鏡頭裏的《長津湖》

    真實再現!走進鏡頭裏的《長津湖》

  • 安徽黃山:秋日雲海披霞光

    安徽黃山:秋日雲海披霞光

  • 【圖片故事】新警花的別樣“長假”

    【圖片故事】新警花的別樣“長假”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71127946356